记忆,是民族的良知;而遗忘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往往是罪恶最可怕的帮凶。
7月31日,全网等着电影《731》的首映,结果鸦雀无声,没有首映,没有撤档说明,一片沉寂。
就在大家疑惑“到底发生了什么”的时候,8月3日,《731》终于正式定档:将在9月18日全国上映。
对于电影《731》,你可能早已在社交平台,看过它震撼刺骨的片段,看过它的黑白宣传海报,也可能早已按捺不住点击了“想看”。因为这部影片,不只是电影,它在对抗历史的模糊,也是对真相的呐喊。
《731》定档时间终于敲定,9月18不只是一个日期
为什么选在9月18日上映?这一天不是随便安排的。
这一天,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4周年纪念日。1931年的这一天,沈阳城外的一声巨响,揭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,也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骇人听闻的侵略和屠杀。
《731》的上映时间,正是对这种历史记忆的回击。直接、犀利、且不容逃避。
撤档风波后重回公众视野,话题不断
《731》原本计划7月31日全球预映,外界也一直在关注(特别是中文互联网上相关话题早已上热搜)。但到了那天——鸦雀无声,没有影片放映,也没有方方面面给出任何说明,一时间“《731》被撤档了吗?片方被打压了吗?”等质疑甚嚣尘上。
现在看来,片方选择沉默,不是放弃,而是等待一个更有分量的时刻——用九一八来回应历史,用真相抵抗遗忘。
两大平台“想看人数”突破590万,引燃观影热度
据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,截至目前,电影《731》的“想看人数”已经高达384万,稳稳占据近期开映电影“想看榜”第1的位置。
在淘票票平台,“想看人数”超过了208万,多次刷新同类型影片的预热纪录。
这个数字,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,更说明:这个时代,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主动关注、了解、甚至守护历史。
这也是《731》的社会意义:不仅是一部电影,更是一场集体记忆的唤醒。
电影讲了什么?这些真相令人落泪又愤怒
说《731》是国产战争片,但它所聚焦的,是一段极其特殊、也极其残酷的历史。
影片聚焦在抗战胜利前夕,侵华日军731部队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,对中国人民发动的细菌战和人体实验。影片第一个镜头就用黑白影像定下基调,不耸人听闻、不刻意煽情,但每一帧都是控诉。
这不是虚构,不是艺术夸张,而是真实历史的电影还原。
你可能听过“731部队”,但你或许不知道,这些日军“科学家”,
用活人做实验,制造鼠疫、霍乱、炭疽病,让普通中国百姓生生死去。
电影只是冰山一角,现实曾经更加残酷。
豪华阵容,不靠流量靠演技
这部纪录性质极强的历史题材影片,由赵林山执导,赵林山与知名编剧刘恒共同编剧。主演阵容包括:
姜武:实力派中的“硬核代表”,压得住这种沉重气场;
王志文:他演绎过无数经典角色,这次表现极其克制却有力;
李乃文:将小人物在灾难中的挣扎演得格外动情;
还有孙茜、冯文娟等众多实力演员加入,没有流量明星,全是靠演技说话。
这也决定了《731》不会成为一部“娱乐化”的作品,而是一趟“集体哀悼 + 艰难还原 + 情绪共振”的旅程。
话题之大,注定电影《731》不平凡
从7月预映未现身,到8月定档轰动全网,再到超高热度与争议并存,《731》走到今天,其实也证明了一件事:
当我们要求电影有责任感,有历史深度,有温度时,它就不能简单地被当成一部商业片。
是的,这部电影很难轻松看完。可能看完你会沉默、不安,甚至流泪。但历史就该这样被凝视,而不是被娱乐消解,也不是被“岁月静好”稀释。
9月18日,不止是一场电影,更是一场集体记忆的重建
电影《731》不是迎合大众的爆米花大片,它是一份迟来的历史档案,是一块被撕碎后重拼的记忆拼图。
中文互联网上,“抵抗遗忘,捍卫真相”正在变成一种自发觉醒;
年轻一代观众也已不满足于“模糊叙述”,而渴望主动认知;
在这个碎片化娱乐爆炸的时代,《731》像一记重拳,是迟到的但不沉默的正义呐喊。
最后,观众们该做的只有一件事
去现场。去影院。打破历史沉默。
在风口浪尖的电影里,《731》坚持不回避、坚持不模糊、坚持用“电影”还原最赤裸的历史真相。
9月18日,记得这一天;
走进影院,看清一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;
以观众的方式,去完成一次沉默的纪念。
欢迎转发、留言,一起讨论你心目中的《731》该是什么样。
别让历史痛苦到只能被少数人记住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它应该,有名字,有画面,有尊严。
领航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